安阳工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2020-10-28 19:39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加快推进内涵发展、分类发展和特色发展,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南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学校“十三五”时期事业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回顾

(一)“十二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办学水平明显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应用型本科建设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

1.应用型办学定位更加明确

“十二五”期间,学校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主,紧紧围绕“地方性”和“应用型”做文章,更新办学理念,优化顶层设计,通过开展“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明晰了应用型本科发展方向,办学定位更加明确。学校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狠抓日常教学规范管理,深化教学改革,201311月,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1,获批成为河南省第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建设单位”;学校制定的《安阳工学院章程》被省教育厅首批核准颁布实施。这一切都为学校进一步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学校通过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加大专业建设力度,设置本科专业49个,其中工科专业27个,占55%,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建有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省级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2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完成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4项,获得省级及以上教研课题立项30项,省级教育科学成果奖励62项;“十二五”期间,我校学生在全国“挑战杯”、软件大赛、结构建模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类比赛中获得国家特等奖3项、一等奖19项、二等奖55项、三等奖99项,获得省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29项、二等奖58项、三等奖108项。“十二五”末,学校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0225人,比2010年的17484人增加2741人,本科招生录取最低分数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招生和就业呈现“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态势。

3.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学校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项目的突破。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8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及软件著作权138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549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726篇、SCI/EI/ISTP/CSSCI等收录163篇;以第一主编出版著作131部;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900余项,争取纵、横向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十二五”末,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河南省高校机床测试与仿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高精密主轴工程实验室”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8个。

4.服务地方能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学校与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阳鑫盛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共建了“高精密主轴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高校机床测试与仿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阳市表面活性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阳市电子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学校与安阳吉姆克能源机械有限公司、安阳市大正钢板仓有限责任公司、安阳市相州化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安阳市新科特种合金铸件有限责任公司、安阳市烟草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科研课题研究38项,争取科研经费381万元;学校获得省市政府招标课题、规划课题和地方科技、文化部门课题立项630项;为河南能源化工集团豫北化工公司、安阳钢铁集团公司机械制造公司、安阳水务集团公司、安阳市农业局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社会声誉显著提升。

5.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十二五”末,学校在职正高职称教师95人,比2010年的66人净增29人,增幅43.9%;副高职称教师248人,比2010年的 181 人净增67人,增幅37%;博士57人,较2010年的30 人净增 27人,增幅达90%;硕士 661人,较2010年的545 人净增 116人,增幅达 21.3%。学校有省管专家3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1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省高校创新人才1人,省青年骨干教师13人,市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 31 人。

6.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2015年全校预算收入31980万元,比2010年的9530万元增长22450万元,增幅达235.6%“十二五”期间,学校建成青年教师公寓、3栋学生公寓、2号体育场和球类训练馆,新增建筑面积5.6万多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达到64.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314万元,比2010年的8750万元净增11564万元,增幅达132%;新增立项建设大型实验室、实习实训中心5个,立项改扩建本科教学用实验室38个;馆藏纸质图书146万册,比2010年的94万册净增52万册,增幅达55%;校园网出口带宽由原来的100M增加到现在的1.6G,全校基本实现公共区域有线、无线网络覆盖,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园功能日趋完备,校园环境更加优美。

7.办学特色和亮点逐步凸显

“十二五”期间,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打造办学特色。2012年开设飞行技术专业,目前,我校是国内11所招收民航飞行学员的本科院校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专业培养民航飞行员的高校,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全部实现订单化培养,已成为学校发展的新亮点;实施“安阳文化进校园”工程,开设安阳文化系列选修课程,建设安阳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建成安阳文化展馆,弘扬传播了安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愈来愈紧密。

8.对外合作交流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学校与美国、英国、韩国、德国、法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3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和师生交流协议;选派了4批共73名在校大学生赴台湾友好学校进行研修学习,举办了3个境外高等教育培训班、6个暑期师生互访夏令营活动;组织了15个代表团共计59人次赴境外友好学校访问交流,接洽境外友好学校26个代表团共计100多人次到校访问交流;在省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项目和省国际人才合作项目上实现突破;与英国提赛德大学合作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联合办学项目顺利实现招生。

(二)“十二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方面

学校应用型本科办学思路不够清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还需转变;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度不大,教学改革还不深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仍需进一步加强;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行业结构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新建专业的基础比较薄弱;“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层次较低,省级项目较少,国家级项目还没有取得突破;实践教学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亟待拓展。  

2.科学研究方面

科研平台数量偏少,层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科研经费总量不高,与企业合作的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发明专利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学校整体科研实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学科布局不尽合理,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够密切,学科方向与区域行业企业及产业结构存在脱节,亟待凝练。

3.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师资队伍整体数量不足,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偏少,“双师双能型”教师人数较少;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高层次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较少;师资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4.服务地方方面

学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缺乏联动和协同;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教学、科研融入地方行业企业进而直接为行业企业服务的能力还不强,社会服务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的形式和范围还需进一步延伸,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还需进一步增强。

5.体制机制方面

学校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还面临许多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困难,还需要加快综合改革步伐,破解体制机制难题。

6.办学条件方面

学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办学空间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场所还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十三五”时期学校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

我国经济在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目前已进入以经济增速放缓、产业转型升级为特征的新常态阶段。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逐渐显现了对经济发展的不适应。首先,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对高等教育的直接冲击就是社会减少了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年严峻。一方面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许多企业找不到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对接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其次,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改造、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对高等教育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结构、资源配置结构、科技创新体系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等改革举措。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河南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指出:“以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能力为导向,引导部分本科高校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定位,特色发展,积极向应用型转变,推动高校实现专业链、人才链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促进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河南省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关键阶段, 为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需要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安阳市经国务院批准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豫晋冀三省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了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煤化工、食品医药4个主导产业和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能源3个优势产业的工业体系。安阳作为比较典型的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创新能力不足,传统支柱产业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高,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集中显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更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国家、河南省及安阳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这对学校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必须抢抓发展机遇,锐意改革,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以全新视角看待当今的高等教育,全力以赴办好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本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强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

二、“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基本思路、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以建设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为突破口,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学校建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定位

1.类型定位

以教学为中心,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

2.服务定位

立足安阳,面向河南,辐射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培养层次定位

重点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广泛开展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

4.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基础理论较扎实,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综合素质较高,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5.学科专业定位

以工为主,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紧贴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

(三)基本思路

坚定应用型办学定位,大力加强内涵建设,主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走“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发展之路。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夯实办学基础,创新办学模式, 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构筑高水平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和谐校园,形成明显办学优势和鲜明办学特色。扎实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十三五”期间各类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20000人左右,其它各类在校生人数达到5000人左右。

2)人才培养。“十三五”末,本科专业达到55个,2个以上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新增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5项以上,力争国家级项目实现突破;实现专业集群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对接,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3)学科建设。“十三五”末,建设5个以上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5个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建设2个院士工作站,力争联合共建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争取建成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

4)师资队伍。“十三五”末,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100人左右,生师比达到18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300名以上,“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专职辅导员比例按生师比200:1配备;引进和培养学科及学术技术带头人50名以上;力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人才、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等取得较大突破。

5)科学研究。“十三五”期间,新增国家级项目30项以上、省部级项目200项以上;被SCIEISSCIA&HCI等收录论文200篇以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0项以上;争取纵横向科研经费3000万元以上,其中横向经费占50%以上;取得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力争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

6)校园建设。立足学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整合并有效利用学校现有土地资源;加强与地方政府交流合作,争取支持,进一步拓展学校办学空间。完成室外运动场翻新、8号学生公寓、2号学生食堂、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综合楼、大学科技园、实习实训中心、飞行实训中心、多功能会议中心、青年教师公寓二期等“四期工程”建设项目;完成沿洪河两岸校内段绿化和景观带建设。使校园整体布局更加合理、结构功能更加完善、安阳地域文化特色和工科文化特征更加突出。

三、“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打造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集群

面向地方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加大专业设置、调整、改造和优化力度,建立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专家深度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和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组织为相关专业集群,统筹建设与管理,集中资源打造一批对接地方产业链紧密、服务产业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的专业集群,形成与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和安阳区域性中心城市产业需求相适应的航空、先进装备制造、电子电气及信息、土木建筑、化学化工、生物食品及农产品、应用文科等专业集群,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贡献度。

2.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牢固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扎实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企事业单位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构建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3.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从产业科技发展水平出发,从企业技术装备和生产流程出发,围绕提升应用能力这个核心,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建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联动机制,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科学合理设置课程,面向地方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方向性专业课程模块;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双语示范课、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建设,推动信息化教学。

4.强化实践教学

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不断改革和完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校企共建共享合作模式,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校内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实验室建设注重工程环境或模拟实际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环境,使学生熟悉实际工艺流程或工作流程;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加强专职实验技术及实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倡导开展项目型实习,强化对实习实训的考核评价;进一步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源,真题真做;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大力支持学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研究团队,大力支持学生广泛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5.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多渠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使学生既掌握创新创业需要的技术,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聘请有创新创业成功经验的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加大经费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共设创新创业基金,建立“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基地,重点培养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者,为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提供综合服务;支持创新创业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面向自主创新创业学生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制度。

(二)提升科研创新水平  

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学校发展定位,坚持“扶需、扶特、扶优”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做大做强优势学科;积极探索学科发展新思路,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争取新的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点,努力提高我校学科建设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推进应用技术研究与创新

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协同创新方式加强产业技术积累,促进先进技术转移、应用和创新;广泛开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

3.搭建科研创新平台

加强适合应用型学科发展需要、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研平台建设;支持各学科与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联合共享科研资源,联合组建研发创新团队,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通过联合推动新型科研平台建设,实现校企共同探寻、共同成长、共同受益。

4.深化科研体制改革

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建立新型校企一体化科技合作模式;改革科研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以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转化情况和社会服务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营造宽松创新环境、有利于原始科技创新、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科研管理机制;注重校企在资源共享、知识更新、协同创新等方面形成联动、配套制度,以此推动校企长期、深入合作,促进科研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创新学术交流模式、拓宽学术交流范围,让学术交流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5.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加大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力度,加强硕士生导师队伍建设,扩大硕士生联合培养规模;以重点优势学科为依托,瞄准产业先进技术的转移和创新,与行业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团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积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经验,为争取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创造条件。

(三)增强服务地方能力

1.推进产学研合作

加强政产学研联动,组建校地、校企、校所及校校协同创新联合体,促进学校与地方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和技术需求对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支持,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新技术、新成果、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落地应用,实现新技术产业化与应用人才培养同步化;成立校院两级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成果推广以及“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整合优质资源,联合组建研究团队,开展政策研究,为党和政府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主动融入地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主战场,积极参与地方科技孵化综合体、科技产业园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企业科技需求与学校科技资源及科研成果对接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使学校成为地方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成果转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规章制度,维护师生的正当合法权益。

3.开展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

面向行业企业及社会需求,主动承接地方继续教育任务,使学校成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瞄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线劳动者技术提升、技能深化、职业转换、城市融入的需求,广泛开展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4.促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充分利用安阳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拓展“安阳文化进校园”特色文化教育体系,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弘扬传播以殷商文化、周易文化、岳飞精神和红旗渠精神为代表的安阳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安阳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文化建设和校园景观建设,逐步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促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快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开放式、多元化引人用人机制,加大高水平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及特需人才的引进力度;扶持各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发挥高层次拔尖人才在团队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成为创新团队中的主力军;引进和培养并举,加大教师队伍“博士化”建设力度,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

2.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机制,依托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基地;建立专业教师定期企业实践轮训制度,逐步实行新进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制度,改革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等制度,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和加入行业协会组织,鼓励教师获取专业执业资格和其他系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项目设计、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各类创新活动;完善从行业企业引进或聘请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机制。

3.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发展提升

重视教师能力发展和提升,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大型企业进修、培训、访学、研究等;定期举办教师教学基本功、现代教育技术等培训,定期举办各类教学技能竞赛,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学术研讨活动,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对在教学、科研方面获得创新成果的优秀青年教师予以专门奖励,促进拔尖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健全专职辅导员队伍选聘、培养、管理和发展机制,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使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创造优越的教学、科研工作环境,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工作氛围,构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人才健康成长的配套激励机制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观念,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教风上率先垂范,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明确的师德标准和学术规范,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和聘任体系,营造团结协作、健康自律的学术氛围,激发教师群体的创造力,形成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

(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1加强对外合作

完善对外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境)外高水平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开展专业联办、学分互认、师生互访、科技合作、专题培训等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合作空间,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

2.扩大对外交流

拓宽对外交流渠道,扩大对外交流规模,丰富对外交流形式。增加经费投入,支持教师参加国(境)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支持教师开展国(境)内外访学、研修和短期工作,支持承办或合办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支持国内外专家、教授或学术团体来校讲学、交流或短期工作,支持境内外师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互访交流活动;使教师出国(境)交流、访学、研修、培训、短期工作等常态化,使学生出国(境)学习、实践、培训、交流、体验等常态化,使国(境)外专家、外籍教师来校工作或讲学常态化,使外籍学生来校留学、交流、体验常态化,拓宽师生国际化视野,提升学校对外交流能力。

四、“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党的领导与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打造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作的坚强领导集体;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保证校长的依法行政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和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干部队伍结构,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充实干部队伍;注重干部任职业绩考核,坚持重实绩、凭本事、能者上、庸者让的考核用人导向,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3.加强作风和廉政建设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四风”,按照“三严三实”要求狠抓干部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纪律检查制度体系,构建廉政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

(二)制度保障

1.构建现代大学治理机制

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原则,完善学校章程,理顺学校组织架构;加强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建设,健全各委员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发挥各委员会在学校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中的作用;健全党务、校务公开制度,加强监督和问责机制建设,构建融决策、咨询、听证、审议、执行、监督为一体的现代大学治理机制。

2.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形成规范的制度体系;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推进学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切实落实师生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师生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树立法治思维理念,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建设民主、平安、和谐校园。

3.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定编、定岗、定职、定责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各类人员聘任(用)制;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建立与绩效挂钩的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岗位业绩津贴分配制度,形成良性激励机制;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使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水平相适应。

4.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扩大院部办学自主权,调动院部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实现学校在政策、资源、人事等方面宏观调控,院部围绕建设目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创特色;完善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吸纳高水平专家、学者及合作单位代表参与院部管理,形成开放包容、决策民主、管理科学、监督有效的院部运行管理机制。

(三)经费保障

1.拓宽资金和资源筹措渠道

争取中央、省、市各级财政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争取行业、企业以及校友的支持,多渠道筹措学校建设发展资金;依托学校人才和智力优势,以服务求支持,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学校办学资源多元化,支持学校科学发展。

2.强化预算管理

优化预算结构,规范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准确性、约束力和宏观调控作用;确保教学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确保学生资助经费足额到位,确保教职员工收入稳定增长;完善学校房产、水电、设备、场地等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增收节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利用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加强财务监管

加强财务收支管理,所有收入和支出纳入年度预算计划,强化预算执行和责任落实,严格控制预算外支出;加强内部财务监管和审计监督,杜绝资金流失及资金违规、浪费使用。

(四)服务保障

1.加强图书资源和教学资源建设

加强图书馆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资源建设,形成具有工科特色的知识服务体系;加快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进程,改善阅览条件,营造和谐、雅静、人文的阅览环境。加强实验室、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科研平台、运动场馆等教学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设施功能,提高设施服务能力。

2.推进后勤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后勤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完善后勤服务功能,优化后勤资源配置,形成现代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后勤服务质量监管,完善合同管理,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

3.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

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水准的有线和无线网络系统,为学校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整合现有教学、科研、人事、学生、财务、设备、资产、后勤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建成一体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充实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数字化资源,满足师生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习生活需要。

(五)构建和谐校园

1.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健全安全预警机制,构筑安全防范体系,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注重安全信息管理,建立安全稳定信息快速报告和反应机制;完善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师生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影响安全稳定的苗头性问题,确保校园安定稳定。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和所在社区的文明共建活动,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科室、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家庭等为途径,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建设平安、和谐、文明校园,营造校园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

3.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弘扬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宣扬科学和人文精神、彰显学校办学历史和特色、显示学校优良传统和校风等功能和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环境优美、景观雅致、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厚的校园环境;加强网络文化、社团文化、院部文化等文化阵地建设,形成地域和工科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环境。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安阳工学院校长办公室
邮编:4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