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工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2021-12-05 20:01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国家教育事业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是学校办学层次提升、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的战略机遇期。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2019号)《河南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河南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河南省“十四五”时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豫教组〔20212号)《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以“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为统领,围绕“建设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一个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全力推进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重点立项建设、打造鲜明办学特色两项重点工作,加快推动“人才建设工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学科攀登工程、条件保障工程”四大工程的“1324”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学校“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回顾

(一)“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转型发展工作成效显著、内部治理体系逐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力量显著增强、学科与硕士点立项建设取得进展、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提高、服务地方能力明显增强、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扩大、办学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学校成功入选“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为我校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创造了良好机遇。

1.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十三五”期间,学校狠抓党的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校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狠抓班子建设,严格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历年校级领导班子考核中,省委考核组对我校班子在全面从严治党、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均给予充分肯定,2020年,我校校级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获评“优秀”等次;狠抓省委巡视整改,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提高,制度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全校纪律和规矩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进一步好转,切实发挥了巡视整改推动学校党建和事业发展的作用。学校持续在扎实推进“两化一创”、大力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下功夫,落实“双带头人”工程,促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4个党支部获批省级“样板党支部”,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在建立完善“大思政”“大统战”格局、持续强化师生思想政治引领上下功夫,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思想政治工作获得省委咨询组的充分肯定;在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上下功夫,组织开展部门廉政风险分析讲评会,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压力向基层传导,校纪委连续两年被省纪委监委评为先进和优秀等次。真正将党建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2.转型发展工作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先后印发《安阳工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安阳工学院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结合河南省新兴、支柱产业以及安阳4大千亿主导产业集群、4个百亿级传统产业集群、4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着力打造航空、先进装备制造、土木建筑、化学化工、电子电气与信息技术、生物食品及农产品等6大工科专业集群和应用文科专业集群,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入选“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计划,获得“河南省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改革试点高校”等称号。大力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与黄河科技集团创新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鲲鹏产业学院,与安阳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中易恒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安阳工学院BIM+AR智能建造产业学院,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打下坚实基础。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依托安阳“一区三园”,大力发展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产业,做大做强以飞行技术专业为核心的航空类专业方向,与中国南方航空河南航空有限公司合作共建“147培训机构”,与河南航投、安阳市政府共同组建“新丝路国际飞行学院”,航空特色日益凸显。

3.内部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安阳工学院章程》为统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坚持以学校章程为“基本法”,健全专项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为依法治校提供制度依据。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校务公开,推进党务公开,提高信息公开的透明度。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进一步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学校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相继出台了《安阳工学院新时代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把人才培养放在核心地位,立德树人效果显著。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新增本科专业9个,目前全校本科专业达到60个,新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个,目前全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达到3个,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6大工科专业集群和1个应用文科专业集群。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新增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78个,是“十二五”末的7倍,目前,学校省级以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达到100项,包括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省级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一流课程20个,省级课程思政品牌项目6个,省级“十四五”规划教材8个。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实现了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零的突破。“十三五”期间,我校学生共获国际奖励9项,国家级奖励436项,省级奖励1543项。“十三五”末,学校共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3294人,比“十二五”末的20225人增加3069人,增幅15.2%,其中本科生从16835人,增加到19653人,增幅达16.7%。本科招生录取最低分数逐年提高,2021年学校理科平均录取分数线高于省控线79分,文科平均录取分数线高于省控线58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实现一本招生。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考研率逐年上升,2021年动物医学专业考研率达到73.17%20182020年就业率分别为91.09%90.45%91.8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招生和就业呈现“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态势,生源质量稳步提高。

5.师资队伍力量显著增强

“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质量和结构不断优化,师资力量显著增强。专任教师由844人增至114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十二五”末的57人增至233人,增加3倍多,占专任教师的20.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由718人增至1032人,占专任教师的89.8%;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由95人增至103人,占专任教师的9%;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由343人增至437人,占专任教师的38.1%。“十三五”末,学校共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6人、河南省教学名师2人,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3人、河南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安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42人、校洹水学者8人,柔性引进张改平院士等高水平专家11人、高水平科研团队1个。

6.学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为核心,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原则,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建设方向,扶持新兴学科,培植特色学科。先后完成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遗传学、应用化学3个第八批省级重点学科和7个第三批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任务,并顺利通过省、校组织的建设期满考核验收。第九批省级重点学科遴选,我校获批省级重点学科5个,分别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遗传学、应用化学、人机与环境工程、材料学;第四批校级重点学科遴选出9个,其中4个第一层次二级重点学科,5个第二层次二级重点学科。学校在机械、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等领域形成多个学科集群,学科建设体系基本形成。

“十三五”期间,学校努力提升办学层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不断加大研究生联合培养力度,积累研究生培养经验。遴选符合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115人,其中取得外校研究生导师聘书或联合培养协议的有41人,已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的有22人。积极拓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渠道,先后与河南理工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大学等21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培养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截止“十三五”末,完成联合培养研究生28人,联合培养研究生在校生规模达67人。

7.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提高

“十三五”期间,学校大力强化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基础条件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末,学校建有“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安阳工学院分中心”“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安阳工学院基地”“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实验示范基地、协同创新单位”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分支基地3个。新建“河南省动物疫病防控与营养免疫院士工作站”“河南省生物再生能源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纳米复合传感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农业部航空植保重点实验室”等1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省级以上科研平台从“十二五”末的2个增加到22个,增长10多倍。新建“安阳市环境化学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安阳市北艾天然产物利用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研平台23个,市级平台数量由“十二五”末的13个增加到36个。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9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23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99项,软件著作权23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119篇,其中SCI/EI/CSSCI等收录391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46部。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606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争取纵、横向到账科研经费6487万元,学校科研配套经费5500余万元,科研经费总额达到1.2亿元。“十三五”末,年度纵横向科研经费达2700万元,是“十二五”末的9倍。

8.服务地方能力明显增强

“十三五”期间,我校与林州市人民政府、内黄县人民政府、汤阴县人民政府、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航投航空培训中心有限公司等20余家政府、科研院所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关系,深入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先后选派100余名教授、博士等科研骨干赴企业挂职和参加安阳市“百名专家帮百企”对口技术帮扶活动,承担了128项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1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应用,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优秀奖1项。与安阳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共建“安阳市大数据研究院”,与安阳市科技局、高新区管委会、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安阳市康复医疗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交流等工作。与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河南省智能康复设备重点实验室”获批河南省企业类重点实验室,联合研发的“多信息融合上肢反馈康复训练系统”获得应用,累计销售额近2亿元,获2020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安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及道路系统专项规划调研”“安阳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等规划编制工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9.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扩大

“十三五”期间,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校际交流、师生出国境交流、国外智力引进、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成绩突出。新增国境外友好学校42所,目前达57所,成功加入《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组织了49个代表团,共410名教师赴国境外友好学校进行学术交流、访问、研修。接待国境外代表团62个共270多人次。先后有20余名教师获国家留学基金地方合作等项目资助。新增与荷兰布雷达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城乡规划专业、与奥地利维也纳应用科技大学联合举办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个本科教育项目。先后出台了13个外事管理规章制度,印发了《安阳工学院外事管理制度汇编》,保证了学校外事工作有章可循。

对台交流品牌效应凸显。连续举办4届“海峡两岸民用航空人才培养论坛”,2017年论坛入选“河南省涉台十大新闻”;坚持定期组织台湾大学生安阳夏令营活动,共有来自台湾高校的300余名学生参加,活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等广泛报道;坚持每学期选派在校大学生赴台湾姊妹学校进行为期半年的研修学习,“十三五”期间选派8批共200余名在校大学生赴台研修;坚持每年暑期组织教学与管理人员及航空相关专业教师赴台湾高校进行专题培训。

10.办学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2020年全校预算收入47800万元,比“十二五”末的31980万元增长15820万元,增幅达49.5%。“十三五”期间,建成校内8#学生宿舍、飞行实训中心、2#学生餐厅、立项建设安阳大学科技园,新增总建筑面积2.89万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达到68.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8400万元,比“十二五”末的20314万元净增28086万元,增幅达138.3%;馆藏纸质图书185万册,比“十二五”末的146万册净增39万册,增幅达26.7%。教学区网络出口带宽增加至3G,学生宿舍区出口带宽增加至30G,满足了教职工和学生的上网需求。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园功能日趋完备,先后荣获“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平安校园”“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高校宣传工作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十四五”时期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交汇期。回顾过去,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具有了良好的规模、结构、制度与环境基础。面向未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面临着外部形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催生勃发,这为提供人才、技术、智力支撑的高等学校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战略提供发展新方向。经济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分类发展和特色发展步伐加快,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统筹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教育领域重大决策部署陆续出台;“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迭加实施;“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等国家规划目标重磅发布,为学校深度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国家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二是地方经济社会提供发展新机遇。“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在河南叠加,河南确立“两个确保”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十大战略”,需要高校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安阳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区,建成 “一个强市”,实现“八个领先”目标任务的完成,也需要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为学校学科专业链、人才链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和创新链,实现转型发展、特色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在众多机遇到来的同时,学校未来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事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各个学院、专业、学科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与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1.党的建设方面

部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还不够、党建引领还须进一步加强;要进一步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督查和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考核结果运用,特别是加强追责问责力度;优秀年轻干部储备不足,须加强发现、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措施力度。

2.机制体制方面

学校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水平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绩效分配考核、办学资源的配置机制尚需完善;各学院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3.人才培养质量方面

转型发展理念、配套制度建设、基本条件保障仍有欠缺,现代产业学院的推进力度不够;教育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深入;国家级课程思政项目尚未取得突破,国家级双万工程项目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受理专业少;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智慧教学环境仍需加大投入;高水平教学成果不足,国家级教学成果尚未突破;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成熟;“学业导师制”“书院制”培养模式尚处在起步阶段。

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教师队伍的数量偏少,生师比偏高,距离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基本条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教师队伍的博士化比例不高,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匮乏;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学科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偏少;教师队伍的中青年梯队综合实力有待提高。

5.科学研究水平方面

高水平科研项目与标志性科研成果较少,科技创新能力弱,科学研究方向较为分散,整体上对专业硕士学位立项建设点的支持不够;学科间发展不平衡,机械、化工、材料、生物等学科发展态势较好,其他学科较弱、发展缓慢,学科领军人才匮乏;高水平科研团队少,高层次平台建设的数量偏少,质量不高。

6.服务地方发展方面

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学科、专业发展对地方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还不足,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提质增速的能力还不强,社会服务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的形式和范围还需进一步延伸。

7.办学基本条件方面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办学空间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基本满足现有需求,但存在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场所还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还需要继续提升等。

二、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基本思路、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紧扣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确定的建设现代化河南目标任务和实施“十大战略”重大部署,主动融入河南“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建设目标,紧紧围绕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1324发展思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内涵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强基础、补短板。以创建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为契机,以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突破口,强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三大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转型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服务能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省实现“两个确保”的历史使命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定位

1.类型定位

以教学为中心,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

2.服务定位

立足安阳,面向豫北,辐射河南,拓展全国,国内有一定知名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航空产业需求。

3.培养层次定位

重点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广泛开展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

4.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综合素质高、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学科专业定位

以工为主,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紧贴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

(三)基本思路

聚焦“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总目标,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速推进“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加强内涵建设,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育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全力推进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

(四)发展目标

1.“十四五”发展目标:2025年,学校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发展贡献度进一步提高,师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力争成为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22035年远景目标:2035年,在成为硕士专业学位授予高校的基础上,建成省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成为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3.核心指标

“十四五”时期,学校将围绕“建设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总目标,以“5121”核心指标为牵引,不断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提高科研整体水平。到2025年,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500人左右,新增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00项以上,在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达到200人,年度科研经费达到1亿元。

4.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稳定本科生规模,在校生总数在23000人左右;实现研究生教育突破,在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达到200人;创新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人数每年5000人左右。

2)人才培养。加强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力度。“十四五”末,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达到5个以上,校级现代产业学院达到18个以上;学业导师制覆盖所有师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增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项目5项以上;新增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00项以上;力争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智慧教室数量达标;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增设新兴专业5个左右,本科专业稳定在65个左右;力争到2025年建成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书院群。

3)师资队伍。“十四五”末,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400人,生师比符合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基本条件的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500人左右,“双师双能型”教师达到700人左右;引进及培养学科及学术技术带头人突破100人;力争在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优青、中原学者等高端领军人才引进方面实现突破。

4)学科建设。“十四五”末,省级重点学科数量达到10个左右,校级重点学科达到15个以上,培育5-7个交叉特色学科,力争省级特色骨干学科有所突破,形成合理学科梯队;在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规模达到200人,具有实质性培养研究生经历的导师人数达到80人;基本形成学科专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发展新格局,力争获批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

5)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十四五”末,建设3个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15个,努力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上取得突破;力争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40项左右,“十四五”末,年度纵横向科研经费达到8000万元以上,力争“十四五”期间科研经费总量达到5亿元以上,取得具有代表性的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项左右,力争在国家级科技奖励上获得突破。

6)国际合作交流方面。新增国境外友好学校10所以上,在办好现有3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基础上,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非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力争在国境外办学、孔子学院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打造3-5个高水平的国际联合实验室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争取到2025年,在校留学生规模达20人左右。

7)校园建设方面。以校本部建设为主体、洹滨校区和安阳大学科技园建设为两翼,打造“一体两翼”的安阳工学院特色校园,助推安阳工学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将安阳工学院校园建设成为定位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现安阳地域文化特色和工科文化特征的现代化美丽校园。

8)信息化建设方面。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导,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建设为重点,初步建成智慧校园,实现“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能管理、精准服务”,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数字化服务,为学校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信息化支撑平台。

三、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

1.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突出发展重点,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拓宽创新党员教育培训渠道和形式,推进党员教育管理规范化、经常化和长效化机制建设。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教学和科研、服务师生和党员的能力,在服务中增强凝聚力、感召力。强化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严肃党内政治和组织生活,常态化坚持“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等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加强统战群团工作

强化党对统战和群团工作的领导,提高统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在建言献策和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等方面的作用,统筹、引导、规划好党外干部培养和使用。切实保障离退休教职工的政治、生活待遇,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更好发挥工会在党联系群众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治理中的民主管理功能。坚持党建带团建,深入推进共青团改革,引导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加强党建引领事业发展

聚焦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事要事,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落实。坚持和加强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坚持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 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形成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到“十四五”末,争取省级课程思政样板项目20项以上,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所有专业按照OBE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按需动态调整专业数量,分类完善企业学习培养方案和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企业导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落实双导师制。扩大行业企业高级管理和工程人员等企业委员在人才培养与教学指导委员会中的比例。完善学分制,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实施辅修制度,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学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将劳动教育理论课纳入培养方案,各专业设置不同形式的实践环节。把国家安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提升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进一步明确公共艺术课程学分学时,把美育课程融入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增强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深化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持续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使转型发展的理念深入每个教职员工。制定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各类规章制度,保障示范校建设的各类软硬件条件。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以区域产业发展为引领,以共建、共管、共享、共赢为基本准则,推动学校探索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建设5个以上省级产业学院,18个以上校级产业学院,20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搭建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多元联动创新的产教融合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4.加强“双万工程”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突破

在全力打造6大工科专业集群及应用文科专业集群的基础上,按照“做大一批、做强一批、做优一批、做特一批”的思路开展应用型一流专业建设工作。到“十四五”末,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5个以上。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推进专业建设与国际接轨,在我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开展较早的机械、化工、生物、建筑等专业中遴选若干工科专业,按照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明确目标任务,以评促建,力争实现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增省级一流课程30门,实现国家级一流课程的突破。“十四五”期间,新增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00项以上。

5.探索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持续优化

健全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长效机制,优化专业布局,基本形成规模适宜、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动融入我省高质量发展大局,对接河南省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制造、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建材、现代轻纺六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第五代移动通信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安阳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精品钢及深加工、文化旅游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四大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按照“做大一批、做强一批、做优一批、做特一批”的思路开展专业布局与建设工作,建立以应用型专业建设为核心的专业结构调整思路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招生计划结构动态调整制度,打造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到“十四五”末,全校本科专业稳定在65个。

6.全面开展学业导师制,逐步探索“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全校实施“学业导师制”,以及“十百千品牌提升计划”“百千万英才培养计划”的持续投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实现普通学生变为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变为卓越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路径,深入理解“书院制”育人模式,把握“书院制”办学基本样态。制定《安阳工学院书院制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强化试点培育效果。“十四五”初,根据我校实际选取试点单位,成立明德书院和笃行书院,并运行试点书院,总结运行经验。2024年至2025年,根据我校实际和基建进展情况,从航空类专业入手,融合飞行技术、飞行器适航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航空电子方向)以及商务英语(民航业务方向、空中乘务方向)等专业成立航空特色专业书院,并有序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书院制”育人模式。

7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继续推进“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开展讲座、论坛、工作坊等各种类型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支持教师参加高水平教育教学研讨会,加强课程设计、资源开发、课堂组织等教学能力培训,组建优秀教师教练团队,深入学院巡回开展宣讲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推广使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探索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学分互认。推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重塑课堂教学模式,推动教师利用微课、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基层教学组织动力和活力,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十四五” 期间,把我校教师发展中心打造为省级教师发展中心。

8.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拓展智慧教学覆盖面

推进信息化、虚拟仿真技术等智慧教学手段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广泛应用,应用覆盖率达到100%。大力推进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建设,鼓励各专业与行业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共同构建智慧教学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成群,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建设3个理念先进、覆盖全面、功能完备的校级虚拟教研室,力争建设1-2个省级虚拟教研室。与有丰富经验的产业、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具有鲜明行业课程特色的课程、教材、案例、项目等,开发建设一批数字化、智能化新形态教材,教育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分类实施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每年重点培育20项左右优秀教学成果,到十四五末,力争实现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以上,争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9.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通过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践操作、敢闯会创的能力。打造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突出创业元素的通识课程体系,实施优秀在校生多类型、多岗位实习(挂职)锻炼计划,鼓励师生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科研团队、管理团队、服务团队的一体化培养模式,促进双创融合、专创融合,使我校创新创业品牌项目在全省居于同类院校前列。

10.优化质量保障体系,迎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修订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质量标准建设,明确学校、学院、专业三级质量保障责任和作用。主动对接审核评估、专业认证等外部评价机制,构建以内部质量保障为基础,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认真贯彻教育部新一轮审核评估文件精神,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2019号),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问题清单,明确底线要求,提出改进意见,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全面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着力提升人才引进工作效能。一是围绕我校重点学科发展方向,依托省部级科研平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水平学科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20人,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柔性引进学校发展急需的知名专家学者,其中省部级以上人才不少于50人。二是优化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制订符合学校实际的博士引进政策,力争引进博士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目标考核,确保“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增博士50人以上。

2.优化调整师资队伍结构

统筹规划、多措并举,优化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提高高级职称比例和“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一是推进师资队伍学历提升计划,进一步完善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国内重点高校、海外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力争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二是贯彻落实上级关于职称制度改革的精神,完善学校专业技术评聘工作方案,提升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力争高级职称评审的人数比例高于同类院校水平。三是以学校入选“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为契机,完善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着力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力争“双师双能型”教师达到700人左右,具有工程实践经历或工程实践能力教师的比例显著提升。

3.提升中青年教师队伍综合实力

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全面提升中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科研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整体学术水平,促进优秀教学骨干、学术骨干和优秀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一是充分发挥我校“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优势,吸引中青年拔尖人才进入基地开展科研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洹水学者”发展计划,为中青年拔尖人才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培养造就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的知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三是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知名高校研修、访学,拓展教师学术视野,全方位、多领域推进合作与交流。“十四五”期间,力争培养中原学者、河南省杰出人才、河南省杰青、河南省优青、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教师、高校创新人才等20人左右。

4.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和薪酬分配制度,以对教师分类评价、分类管理体系为基础,调整优化岗位结构。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导向配置人才,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评价人才,以鼓励创新和突出拔尖为导向激励人才,创造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强化学科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

1.完善学科管理运行机制

紧密结合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需求,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优化学科结构布局;以学科建设为牵引,统筹汇聚人才队伍、创新平台、科学研究等核心要素,建立学科建设目标、绩效与学科建设投入挂钩机制,构建学科分层建设、分类考核体系,强化对学科的绩效考核管理;强化学科带头人负责制,落实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经费的支配权,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2.优化学科布局

巩固拓展传统优势学科,进一步提炼特色方向,积极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省级重点学科为标准,加大力度建设现有校级重点学科,进一步扩充省级重点学科的数量,改善我校省级重点学科的布局。“十四五”末,建成10个左右省级重点学科、15个以上校级重点学科,力争省级特色骨干学科有所突破;紧跟地方产业和社会需求,积极挖掘校内外优质学科资源,培育5-7个交叉特色学科,初步形成梯次合理、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3.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建设以高端人才领衔、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以青年优秀人才为支撑,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以身立德、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制定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切实改进和加强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4. 加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

积极推进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不断积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经验,抢抓国家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机遇,争取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大力推进“机械”“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建设,力争通过建设,确保其全面达到国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基本条件,到“十四五”末,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30%以上,生师比低于17:1,师均年科研经费保持在8万元左右,生均办学经费收入超过3.5万元,确保硕士研究生培养所必需的教学实践平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文献资料等资源充足,保持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活跃度,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管理的体制机制,保障研究生培养工作稳定有序开展。持续加快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积累研究生培养经验,2025年具有实质性培养研究生经历的导师达到80人,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数量提高至50个,在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达到200

(五)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1.创新科研平台建设

完善科研平台管理运行机制,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模式,加强平台与地方企业对接融合,提高现有平台与地方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面向省内的重大战略需求,面向重大科学问题,抢抓河南省优化重组实验室体系的契机,主动融入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中。以安阳市打造“三区五中心”为契机,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围绕我校在航空、先进装备制造、土木建筑、化学化工、电子电气与信息技术、生物食品及农产品、应用文科等领域的优势和特色,新建与相关产业企业融合度较高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5个。

2.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领军作用,以创新人才、创新团队为核心,打造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高的创新团队。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建设校级创新团队30个左右。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各学科之间打破壁垒,围绕产业发展需要,深度交叉融合创建跨学科科技创新团队。到“十四五”末,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5个,团队攻关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能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3.强化科研项目培育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制约地方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组建校企合作人才团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0项以上,力争在国家级科研奖励上获得突破。利用好校级科研培育基金,重点支持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前期预研项目,以及与地方产业发展结合紧密度较高、具有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前景的项目。精心组织省部级以上项目的申报,力争在“十四五”期间获资助国家级项目数超过43项,省部级项目超过100项。

4.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方式,改革完善科研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奖励机制。着力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分类制定基础研究成果与应用研究成果评级体系,形成完善的科技成果与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大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的奖励力度,让创新人才得到更多支持和实惠,激发科技创新动力。

5.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的宣传和学习,引导科研人员恪守社会责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组织和支持高水平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鼓励跨学院间的学术研讨与交流。

(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

1.深化产教融合

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我省技能人才紧缺领域,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针对性。聚焦河南省和安阳市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2. 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依托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优秀科研成果向企业推介,企业技术需求向高校出题,加强平台与企业的对接融合,全力提升服务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创新大学科技园建设模式,推动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所);充分发挥学校资产经营公司的作用,健全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校办企业运营机制;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高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3.搭建人才进企桥梁

坚持“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制度,组织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双师双能型”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深入企业,瞄准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帮助解决技术难题。

4.服务地方文化传承

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红旗渠精神研究院”平台优势,基于教学及科研良好的基础,整合专家资源,做好红旗渠精神的传播工作。鼓励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合作开展安阳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研究。为殷商文化、汉字文化、周易文化、曹魏文化、根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文化旅游产业水平提升贡献力量。

(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加强国际合作

强化二级学院在国际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把国际化纳入二级学院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十四五”期间,每个二级学院至少与2所国境外大学二级学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支持教师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担任职务,鼓励教师与国境外同行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推动与国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共建3-5个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国际联合研发中心,联合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攻克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领域的问题,到“十四五”末,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个以上。积极推进3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内涵建设,力争与莫斯科国立民用航空技术大学联合申报的“安阳工学院莫斯科航空科技学院”非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获得教育部批准,新增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到“十四五”末,力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在校生总人数达到4000人。

2.扩大对外交流

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训与访学计划,每年出国境交流研修教师人数不少于100人,“十四五”末,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研修经历的比例达到30%以上。加大国境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每年引进或聘用来我校短期或长期工作的国境外高层次专家学者10人左右。坚持每年与韩国韩瑞大学联合举办“韩中设计+技术融合交流研讨会”,坚持与日本静冈理工科大学每年联合举办PBL创新教学项目,与国外大学或企业联合设立教育教学、实训基地5-10个,每年出国境交流学生不少于100人,应届毕业生中出国攻读硕士研究生比例达到1%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出国比例达10%以上。力争到“十四五”末,有出国境交流学习经历的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比例达到5%以上。力争在留学生招收与培养方面实现突破,建立面向全球的留学生招生机制,积极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培养层次、优化学生结构,通过政府和机构奖学金、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以及参加国际教育展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招收来华留学生,充分发挥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力和贡献力。力争到“十四五”末,留学生在校生培养规模达到20人左右。

3.继续做好对台交流品牌项目

在我校“十三五”对台交流工作基础上,持续深化与台湾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在人才联合培养、科技联合攻关、平台联合共建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擦亮对台交流品牌,持续举办“海峡两岸民用航空发展暨人才培养论坛”,坚持举办台湾大学生安阳夏令营活动;坚持每年春秋两季选派学生到台湾姊妹学校交流研修、选派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及航空相关专业教师赴台湾姊妹高校培训研修。

4.加大汉语推广力度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汉语国际推广战略,讲好中国-河南-安工故事,充分发挥我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对外教育文化交流的优势,以文化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和省人文社科基地等为依托,力争在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建设方面实现突破。围绕国际中文教育,搭建文化交流平台,组织或支持文化艺术交流创新项目,为全球中文学习者提供互动参与、深度体验中国文化的机会,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作出更大的贡献。

(八)建设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美丽校园

1.积极拓展学校办学空间

争取市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建好安阳工学院航空学院(汤阴校区);推进洪河内衣城土地的征用和后续建设;充分开发利用校园内现有尚未开发土地资源;加强与地方的沟通,推进筹建分校工作,完善校园功能,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拓展空间。

2.大力推进校园基本建设

根据教育教学需求,合理安排建设项目,节约使用土地,适当增加单体建筑体量,既满足当前急需,又体现未来发展需要。坚持建筑节能,增加绿建数量。结合使用管理需要,提高建筑的信息化水平。“十四五”期间,着重做好安阳大学科技园项目、学生宿舍、会堂及师生活动中心、教师住宅项目、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等。严格控制项目建设质量、工期和投资,按照国家基本建设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程序进行项目建设;贯彻落实建设工程施工全过程监理和跟踪审计;进一步完善学校基建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建设精品工程。

3.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优化校园基础网络、完善智慧校园环境、构建高性能数据中心。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包括建设共享中心和全量数据处理中台,对数据进行统一维护和管理。进一步完善数据标准和数据交换规范,实现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满足学校各类信息系统集成和数据交换的需要,减少重复数据采集。加强应用系统建设,实现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决策。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在校园网络现有安全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完成安保测评和整改、态势感知、动态监控校园网、IPSWeb资源统一发布管理、数据库审计系统等,进一步保障学校各部门信息系统安全。

4.美化校园环境

科学确定校园美化绿化方案,确定绿化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根据植物形态、色彩、风韵、芳香搭配,乔、灌、草结合,形成优美的生态景观。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因势赋形,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普通区域以绿为主,建设通俗大众化的园林;重点区域以景为主,适当种植珍稀、贵重植物,建设典雅的园林,提升美化水平。校园环境建设要融入地方文化元素,突显学校精神和文化,精心设计人文景观,使校园的水、林、园、路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5.建设节约型校园

在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基础上,以节电节水为重点,统筹规划校园节能项目。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水电的远程管理和监控。坚持不懈地整治校园水电“跑、冒、滴、漏”现象。逐步完成对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体育馆、学生公寓等卫生间的节水改造。完善绿化浇灌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校园自然水植树、种草、养花。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快校园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满足师生员工文化生活需求。加强学校形象标识系统建设,规范校内建筑、道路和景观的命名和标识牌,提升校园文化物质形态的品牌价值。巩固文明校园创建成果,提升文明校园创建层次,积极开展“两创两争”工作,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工科文化为切入点,突出校园文化氛围。以校史馆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促进学校历史传承,发扬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积淀校园文化。

四、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

1.加强政治建设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时时、事事、处处讲政治,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和政治能力,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对中央决策和省委、市委部署的贯彻落实,以正确的认识和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政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2.加强思想建设

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科教学、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媒体的协同作用,构建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媒体深度融合,打造全媒体宣传平台,切实做好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工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深入宣传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和发展成就,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不断增强和凝聚学校改革发展活力。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干部队伍结构,着眼长远,突出抓好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培养使用,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充实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从严选拔任用干部,切实让干得好的有机会,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确保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注重干部任职业绩考核,完善综合考核评价,加强日常管理监督,强化竞争激励机制,浓厚干事创业氛围;加大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4.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压实各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和纪检监察机构的监督责任,加强对“一把手”和班子成员的监督,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的监督作用,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形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抓好《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的学习贯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认真开展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弘扬积极健康的廉政文化,以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促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二)坚持依法治校,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1.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充分发挥法治工作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和支撑保障的基础性功能,将法治工作融入学校工作全局和改革发展大局,统筹考虑、统一部署,使其贯穿学校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切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治理效能,提升学校的制度创新力、科学决策力、规则执行力和治理软实力。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校办学理念,形成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推进学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切实落实师生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师生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树立法治思维理念,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建设民主、平安、和谐校园。

2.构建现代大学治理机制

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原则,完善学校章程,理顺学校组织架构;加强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等建设,健全各委员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发挥各委员会在学校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中的作用;健全党务、校务公开制度,加强监督和问责机制建设,构建融决策、咨询、听证、审议、执行、监督为一体的现代大学治理机制。

3.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推进学校内部管理大部制改革。推动内部管理部门合并重组、优化整合,促进事权财权下放,做强二级学院,激发办学活力。以理顺职能、精简高效、管理有序为重点,推动职能部门转变理念作风,着力构建现代服务方式和新型服务体系。以学校简政放权、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为重点,推进解决二级学院在机构设置、经费管理、教师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二级学院办学地位、责任和活力,激发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学校内部“放管服”改革。着力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建设。坚持服务导向,优化自主服务管理,加强服务管理监督,强化基层保障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园保障运行体制,完善“三全育人”体系建设,提升校园管理综合服务水平,提高师生后勤服务满意度和幸福感。

(三)坚持开源节流,构建多元保障体系

1.提高筹资融资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

大力提倡开源节流,积极开辟创收渠道,争取政府增加学校拨款及专项资金的支持。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捐赠、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资源参与学校办学,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达到生均办学经费3.5万元以上,为学校有序推进“十四五”建设项目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科学编制计划和资金预算,构建符合学校管理特点的计划、预算体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计划预算和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经费管理、风险管控和绩效评估,努力降低运行成本,保证学校资金依法、高效、合理使用。在坚持规范化的基础上,扩大二级学院经费使用自主权。探索和完善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重点,以促进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防范风险为目的的管理审计模式。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2.推进校园功能完善

立足学校发展需要,统筹规划,整合并有效利用学校现有土地资源,进一步拓展学校办学空间。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建设,提升服务品质,提高后勤管理智慧化、精细化水平。加强校园网络与信息化建设,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为支撑,以建设相对完备的有线无线相融合的宽带校园网络为基础,坚持应用驱动完善数字化校园平台、数据融合与决策支持建设智慧校园,全方位推动信息化进程。完善校园服务人才培养的功能,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3.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增建图书馆面积,优化馆藏文献资源结构,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馆藏资源体系和合理布局,引进智能服务系统,积极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提升图书馆智能化服务水平,使图书馆成为一个设施完善、安全快捷、温馨舒适的学习、交流场所;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人防、技防、物防建设,保障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建立校园安全稳定制度体系和应急预案体系,完善校园监控系统,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加强实验室、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科研平台、运动场馆等教学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设施功能,提高设施服务能力。







安阳工学院党委办公室  20211129日印发

安工党〔2021〕84号.bmp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安阳工学院校长办公室
邮编:455000